尽善里名的起因,是在明洪武年间,因“旌善亭”转化而来。明史记载,申明亭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创建的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设申明亭处,也必设旌善亭,县治之有图者,也多半标明二亭的所在。事实上汾阳除杏花村镇外别的地方没有关于申明亭的记载,旌善亭南名为尽善南里,旌善亭北为尽善北里,渐渐的演化出个尽善村。
无独有偶,著名的灵石县王家大院静升村,也是由旌善村演化而来。明清时期里与村完全是两个概念,现在很多明清里名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尽管如此,我们从别的资料中还是能证明明代和清代山西杏花村地名依旧在使用。最好的史证是山西实业志光绪初年的义顺魁酒坊和光绪三十四年的三盛魁酒坊都赫然标明产地是:杏花村。其他诗文证书就多了,其一,现杏花村留有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手笔,“得造花香”,古人写字与今方向不同,所以应该念作“香花造得”,香花当指杏花。
其二,清代汾阳县志录清人曹树谷的汾酒曲诗:甘露堂荒酿法疏,空劳春鸟劝提壶。酒人好伴行春马,曾到杏花深处无?
其三申明亭酒泉记清申季庄“汾酒之名甲天下,而以申明亭为最。唐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皆为此也”。也强调杏花村。
其四,古代民谣唱的“汾州府,汾阳城,离城三十杏花村”和“尽善尽美杏花村”,也都提到杏花村。
第1347章 杏花村里的姑娘 (第3/3页)
里,尽善北里辖11村,尽善南里辖3村。
明清时期杏花村属于尽善北里,里长就住在杏花村。
这就是说,明初尽善不是村名,只是里甲名号,当时因为人口稀少,自然村没有行政村的概念,单户可成独村,三户可称小村,村落是很不稳定的,所以明清县志多只记里甲名。由于明初里名“尽善”的设置,渐渐的才有了个尽善村,万历汾州府志汾阳堡寨中已有尽善南,尽善北,尽善镇。可见大约在万历年间有了尽善村的概念,并且取代了郭栅镇的地位。
阅读神级修复高手最新章节 请关注舞文小说网(www.wushuzw.inf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