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容

《桓容》

第303章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如果立即开战,双方胜负难料。

得知高车和乌孙联合起兵,有南-侵-劫-掠-之意,朔方等地陆续告急,郗愔和谢安的意见相同,不宜在此时同长安起干戈。

汉末以来的教训太过深刻,中原被铁蹄践踏,汉家百姓被胡贼-蹂-躏,惨烈的一幕幕犹在眼前。

当下要务,是将高车和乌孙挡在中原之外。

如果任由胡贼南下,再次占据北方,他们都将成为汉家的罪人!

有人坚决反对,甚至还想劝说桓容,秦帝真意如何,实在难以预料。陛下万乘之尊,绝不能轻易冒险,最好连巡狩都取消。

朝堂上意见不统一,双方都是有理有据,谁也说服不了谁。

桓容不想浪费时间,目光直接转向郗愔。

对于这些人,桓容的态度十分明确,并没有一刀切,该用的还是会用。

在某件事上想不开,不代表没有其他才能。

例如前岁选官的几名庾氏郎君,对桓容的施政理念抱持怀疑,照样不妨碍他们在财政和军事上有所作为。即使对天子的某项政策不满,该完成的工作一样完成,高标准严要求超规格,十足令人惊叹。

遇上此类情况,桓容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当这些都是“偏科”人才,大手一挥,全部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尽量少让他们接触“不该接触”的,自然不会生出太多的烦心事。

对方做得光明正大,当地官员无可奈何。

拿人?

以什么借口?

无论当地官员怎么想,百姓对桓汉天子的好感不断攀升,民心所向,不是强硬的手段就可以拔-除。

太元七年,七月

长安递送国书,新帝欲同桓汉天子当面一会。

换成七年前,郗愔不会立即做出决断,至少会犹豫一下。

但是,随着某只蝴蝶扇动翅膀,想方设法推行施政理念,有空子就钻,各种潜移默化,从郗愔到谢安,再到郗超、谢玄和王献之,或多或少都有了变化。

哪怕是王蕴等前朝外戚,遇上牵涉到胡人之事,都会深入考量,不单以家族利益衡量,不计较一时得失,开始放眼全局。

对于这种变化,桓容自是喜闻乐见。

当然,有高瞻远瞩的,自然也会有顽固不化的。

对方市粮,不安好心?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眼见商队四处活动,传播桓容的仁厚之名,桓汉的仁政逐渐深入人心,当地官员始终无可奈何。

说一千道一万,他们还要靠着南边的粮食救命。

近年不是大旱就是飞蝗,幽州已经连续三年粮食歉收乃至绝收。边界又面临兵祸,长安必要先筹备军粮,未必有余力赈灾。

再者说,朝中有郗愔谢安诸位大佬,这些新人再蹦高,照样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不是桓容爱好找-虐,想给自己找不自在,而是朝中需要不同的声音。

他制定的政策就一定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书送至长安,桓容本就准备巡狩,觉得并无不妥。

朝廷上下则意见不同。

有人表示赞同,以为长安遭遇难题,此番必有事相求,处置得当,建康必能占据优势。

如果操作得当,能为朝廷争取不少好处。

纵然不能一举拿下长安,一统中原,却能进一步了解北地虚实,为今后起兵做出准备。

双方都是汉家政权,秦氏兵强马壮,奈何粮草不济,内忧外患不绝。桓汉兵力稍逊,然上下一心,且两年粮食大熟,国库府库充裕,优势和劣势互相抵达,可谓旗鼓相当。

郗丞相没有让他失望,很快给出肯定意见,支持天子巡狩。

“会面之地需得谨慎。”

北地常年不太平,边界告急,又有大旱蝗灾,在郗愔看来,秦璟此行九成是为求和。既如此,见一见又何妨?

第303章 (第2/3页)

法强令百姓,更不能驱逐南地商队。如果一意孤行,甚至会引起民-乱。

幽州灾情迅速缓解,貌似安稳下来。

实际上,从刺使以下,州郡县官员都有预感,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借这次灾情,桓汉正在慢慢渗入北地,凭借手中的粮食争取民心。

真将南边的商队逐走,州内百姓要么拖家带口逃荒,要么就只能活活饿死。

作个爱惜百姓的好官,对商队的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忠于朝廷、坚持作个忠臣?

刘刺使从不知道,自己会面对这样一个难题。

阅读桓容最新章节 请关注舞文小说网(www.wushuzw.info)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