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从朱慈烺的计划提出出来的时候,便有了另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复周礼。”杨文岳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场上的文官们几乎都兴奋了起来。
这可是历代儒生的G点,一按就可以焕发无数的激情与动力。尽管,他们也明白,这只是名词上的变动。
至此,也就铸就了朱慈烺穿越后的国防军事现状。
这个时期的大明,除了关宁锦防线上的关宁军以外,京营已经衰弱腐烂,卫所制不堪一用,边镇经历了数十年失去敌人的沉沦,也已然越发不堪用。
经历了朱慈烺到来后的大明,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近卫军团系统。包括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飞熊团、军团直属独立炮兵营、军团直属独立骑兵营、直属于皇帝陛下的亲卫营,以及陆军医院、枢秘处、辎重营等非战斗部队。
第二:关宁军系统。包括吴三桂作为山海关总兵的直属军队,驻扎在锦州、宁远等各处城池里的守军。这也是吴三桂与祖大寿参会的原因。
第三:边军系统。也就是除了陷落的辽镇外的其余各处边军。包括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代表则是山西镇总兵周遇吉,宣大总督王继谟。
原本裹挟边患为重的关宁军因为投降过建奴临阵倒戈,自然不敢再如何扎刺。九边军镇被李自成的顺军一番冲击亦是七零八落,收拾起来宛如牛刀切黄油,轻而易举。
天雄军跟着卢象升战死在了巨鹿,孙传庭的秦军几经辗转亦是指令破碎,洪承畴投降了建奴等待秋后问斩。
左良玉在安庆图谋不轨,被朱慈烺收拾去了黄泉。刘泽清的山东镇被朱慈烺拿下成了近卫军团最早扩军的壳,江北四镇还未成形就被朱慈烺碾压不知所踪。
一切的一切都迥异于原来的历史。
大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要拥有一个全新的军制。
第四:内陆新军。主要则是孙传庭所部秦军,以及各省巡抚组建用于剿匪的地方诸军。
而在这一回枢密院审议提出的改革计划里,以上的四个系统将成为历史。所有军队将重新直属于中央掌控。
在朱慈烺崭新的军制里,设想的是后世法国的经典军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鲁)三军,次国(宋虢等公国)二军,小国(齐晋陈蔡等侯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
这一回,大明的军队便会按照军师旅开始重新建制。但基层的军制则不会照搬周礼,则是依旧采用了旅以下为团,团一下为营,营一下为百户,百户一下为总旗,总旗各领小旗。这一轮的建制革新里朱慈烺去除了千户的建制。实际上,百户便是连,总旗则是排,每旗便是一班。
众人听杨文岳如此说起,纷纷便是嗡嗡闹闹了一阵。
第八十二章:革新与扩军 (第2/3页)
辽镇也丢给了建奴。至此,朝堂终于以举国之力应对,而大明一方也派出了战略大师孙承宗。在孙承宗的出手下,关宁锦防线铸就。大明依靠着堡垒战术筑城推进,终于挽回了一直丢城失地的窘境。
而这样的结果便是整个大明的军费以及军力都堆在了关宁锦防线上。
关宁军最强,边军其次,再次便是断断续续出来卢象升的天雄军,孙传庭的秦军,洪承畴等朝堂掌控下忽起忽灭的其余军队,以及最后在原定历史上出现过的军阀如左良玉部,刘泽清部等所谓江北四镇。
原本所有军事改革的阻力都消失一空。帝国的国防军事也终于有了有实际推动能力的改革。
在杨文岳的阐述之中首先陈述了而今各军清点的情况。
眼下大明还存在的军队,首先分为以下几个体系。
阅读大明最后一个太子最新章节 请关注舞文小说网(www.wushuzw.inf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