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入凡记

《灵素入凡记》

第134章 134.热酒裘绒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最新网址:m.wushuzw.info

灵素来劲了:“这我有法子啊!”

七娘看着她, 灵素道:“我那儿有酒,你按米的价儿算给我, 我回头自己再做就成了, 你看好不好?”

这米跟酒当然不是一个价儿了,不过这酒也确实是米做出来的。之前七娘也想过这个, 只是这天儿冷了, 现在买米做酒也不赶趟了, 才只好作罢。这会儿听灵素出了这么个主意, 想了会儿道:“那就赚你这个便宜吧!这两天阴冷,日头虽不着力,顶头照着的时候也还成,一偏西那真不行了,那风冷的!也没别的法子了,这米钱倒是足够的。”

且她这甑子大,天锅都是三尺的,一甑大概能烧出来五十几斤酒,蒸一锅得一个来时辰,——这事儿她神识灵境都帮不上忙,只好在外头老实烧火。

之前封酵的那些杆子碎,拢共烧了十几甑,得了快八百斤烈酒。预备的酒坛子根本不够,能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灵素笑道:“你别觉着亏了我的,我那酒还不是米做出来的,原是拿高粱杆子做的,你按米价给我算,我不亏。”

原来是她在那里捂了个把月的碎高粱杆,前阵子花了几个半天都给烧成酒了。

这烧酒的土法子她也是跟山里人学的。一口大灶,两口大铁锅,一个大甑,放在上头的那口锅叫做“天锅”。天锅先得用猪油制过。——几块石头垒个小灶,把锅倒扣在上头,跟个大盔帽似的,“帽顶”放上肥膘油,底下烧火,烧得油都化了,整个锅底吃足了油,不见锈,乌油发亮,那才算好了。制好的天锅放两天伏伏性,才能拿来用。

山里人还有一种用黄草水蓼草做的麯,若是用了那种麯来拌料发酒,那就更快些。可惜灵素跟人学做这个杆杆酒的时候已经过了制麯的季节,只好明年再说了。好在没那麯种也一样能做酒,只是封酵的日子长些,烧的时候没那么出数。灵素急着要试试,一时也顾不得那么些了。

这蒸酒的大甑,下大上小,靠近上头还两边对开着一对小小的口子。这个口子里到时候就固定一根一头打通的细竹竿,竹竿没打通的那一头还带这个勾,刚好勾住甑壁,不叫它随便滚动。这竹竿的中间也开着一个小口子,上头定着一片巴掌大小的蚌壳,蚌壳的底磨出一个洞来,正对着竹竿上开的口。到时候酒从天锅底下滴落蚌壳中,就从这里顺着竹竿流到外头去。

第134章 134.热酒裘绒 (第1/3页)

入冬渐冷, 虽然德源县这个地方, 就是到了冬天地里也还长着菜, 不像莽山以北, 那真有冰封千里的地界。小清河里淤泥已经清完了, 这会儿开始用石头驳岸。河流断面是个上宽下窄的形状,借着这点坡度, 石头一层层码上去不至于滚下来。灵素看着他们在那里挑石头垒石头,想想自己花一天功夫整好的自家山前的河段, 果然自己是神仙啊。

感慨一回,往屋里去,灶上正蒸着发糕, 就看七娘在那里皱着眉掐指头,灵素凑过去问:“你干啥呢?”

七娘叹道:“我瞧这天儿越发冷了, 想挤点钱出来买热酒。也不消多, 就每天一人一盏祛祛寒。怎么算都还差点儿,唉!”

烧酒的时候,把已经发好的高粱杆子碎盛进甑子,不能超过出酒口。底锅里放好水加点烧酒,上甑子,甑子上头放上天锅。天锅同甑子间得用瓷泥封实,中间过小竹竿的甑壁两头也封上泥。天锅里头放凉水,底下大灶烧开,略等一会儿,要不到半刻钟,就有酒顺着小竹竿流出来了。过一层麻布稍滤一滤,用酒坛子接上,那是扑鼻的酒香。

等一甑蒸完,翻出酒糟,填新料,再烧。

烧酒的时候,底下的火不用说,这上头天锅里的水得一直是凉透的,若不然就不容易出酒。寻常人家烧酒,这个是最累的,水得一直换着才成,天锅里的水一热,要不出不了酒,就算出来点那味儿也不对。到灵素这里这就都不是事儿了,收热水添冷水都只要一动念,添的水还都是上里头冰窟窿里流出来的,没法儿比。

阅读灵素入凡记最新章节 请关注舞文小说网(www.wushuzw.info)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