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氏哪里肯要,推迟一番,心中又想:自从丢了英莲,一把火又烧光了宅子,如今家业被父亲半哄半赚已经赔尽了,甄士隐让个道人哄着出了家,两个丫头也让贾雨村讨去一个,自己母女回到父亲那里也没个好的出路。这林太太这样慈善,不如自己卖身给林家,全心全意的伏侍,赚一份月银,再过几年为英莲寻个本份人家嫁过去了,自己就算死了也安心。封氏自己年过半百,倒没什么,只到底是做母亲的,又舍不得英莲入了奴籍,因而不好开口。
犹豫半日,想着终究是英莲前程要紧,因而开口说了自己意思。甄士隐在阊门外也算个有名望的乡绅,封氏原也是个有体面的妇人,如今说出自卖自身的话,脸早就红了。英莲原本和黛玉说着话,听到母亲为了自己要卖身为奴的话,也欲落下泪来。
甄氏的意思,自己卖身为奴,只也要带着英莲在身边过活,英莲只靠自己的月钱养活,不沾林家衣食,但求太太许英莲不入奴籍。贾敏也是做母亲的人,自然知晓甄太太的意思,但其时各家买奴才皆没有这样的规矩。
嗯,说得有点多,但是都是一家之言。
最后重申一下:我个人认为尤三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够,但是我尊重尤三是真心悔过的观点。前世的柳湘莲也是浪荡子,没得洗。
关于柳湘莲和薛宝琴的cp,原著前八十回这两人并没有交集,但是薛宝琴有一首梅花观怀古,第一句是“不在梅边在柳边”,因为薛宝琴定亲定的是梅翰林之子,进京是为了发嫁的。所以部分红楼迷认为“不在梅边在柳边”,暗示的是最终薛宝琴没有嫁给梅翰林之子,却由于种种原因陪在柳湘莲身边。我个人是支持这个猜测的,因为诗词在红楼梦中确实有非常重要的伏笔意义。
贾敏听了英莲母女处境,也觉可怜,但封氏之请却让贾敏觉得为难。盖因贾敏虽然心善,倒不是个没有原则的,若是太过善待英莲母女,强过其他下人去,家中其他奴才见了不服,自己自乱规矩,家中奴才没有事也要生出事来。其他奴才效仿起来,今儿谁家带个闺女,明儿谁家带个小子,皆住在府上,这内宅倒不好管了。因而贾敏神色犹豫。
作者有话要说:看了评论区我回去仔细翻了昨天的作者有话说,其实我的重点是:尤三不是烈女,她是鬼混过的,反驳的是有些红楼梦删减版故意把尤三写成黄花闺女的言论啊,亲耐滴们。
我认为,觉得尤三真心悔过和讹死两种观点我都能接受,我只是不能接受将尤三洗成黄花闺女,鬼混过了就是鬼混过了。不过大家也没人说尤三是清白的哈,所以大家本质上是一致的。
我个人认为,在私生活问题上不该双标,但是就算社会发展到今天,双标依然是客观存在事实。有很多前女友的男生和有很多前男友的女生社会待遇和风评不一样是事实。但是这并不是洗白前世柳湘莲的理由,柳湘莲前世确实眠花宿柳,原著明白写着的。所以我捞柳湘莲之前不是还让柳芾打了他一顿吗?因为他前世就是错的啊。
我之所以捞柳湘莲,还是因为他品性中的优点:比如救薛蟠,比如在得知尤三自杀后出家的举动。这些他品性中的基本盘让我相信,他如果得到好的教育,会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
第64章 交易 (第3/3页)
苏州。只因阊门外的十里街仁清巷因葫芦庙炸供,早烧没了。官差又辗转打听到封氏父亲封肃家里,英莲才得以母子团聚。
封氏自是千恩万谢,虽然囊中羞涩,也许了官差几个茶钱。又因吴通判得了林如海人情,白赚一个政绩,倒也并不专美,嘱咐那官差若是苦主问起,就实话告知能够抓得拐子,全得两淮盐运使林大人指点。因而这日封氏带着英莲亲到扬州道谢。
贾敏自是言道为百姓解难原是朝廷命官份内之事,甄太太倒不用太过挂心。贾敏见封氏母女衣服虽然浆洗得极干净,但是衣料粗糙,便知甄家母女家道艰难。她们母女两个赶几百里路前来道谢,倒是个知恩图报的,又想着黛玉姐弟这次痊愈,自己只当行善积德,因而倒封了二十两银子与封氏母女做盘资。
我承认我对尤三苛刻一些,但是苛刻不在于她父子同狎,因为她改过那段时间非礼勿言非礼勿视也是原著写的,如果原著只写了她认真悔过到自杀一段,也许我对她观感会好很多。但是,曹公偏偏在尤三死后补充了一笔:尤三托梦让尤二杀了王熙凤。这让我觉得,尤三品性的基本盘是真配不上柳湘莲。
柳湘莲对调戏他的薛蟠的态度是:救。尤三对待凤姐的态度是:杀。问题是,凤姐才是贾琏明媒正娶的老婆,如果尤三真的悔过,她应该知道错的是尤二。正因为这个托梦,让我觉得尤三的自杀是对未来的绝望羞愤而死,她的悔过带着很重的功利心——找人托付终身。然而她根本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她们姐妹真正的错误。
如果尤三给尤二托梦是让尤二也自杀,重新投胎做人,我写文一定会捞她的。可惜她托的那个梦带有太重的戾气,我认为折射出的本质是:她还没有从自己身上寻找她们姐妹悲剧的原因。
阅读红楼之黛玉不欠谁最新章节 请关注舞文小说网(www.wushuzw.inf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