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和齐昭公在敛盂结盟,卫成公请求参加盟约,晋国人不答应。卫成公想亲附楚国,国人不同意,所以赶走了他们的国君,来讨好晋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外,还有地方官府、中央御史的两层监管机构,毫无疑问的,可以将地方治理做到基本的清明。
至少,以崔琰的本事,完全想不出比这更加合适的治理方式。
而这种制度,也让崔琰不由想到他曾在一些“不能读”的书本上看到的东西——
所以,刘邈废除三老,看似是大逆不道,但其实却赡养了更多的老者。
尤其是,身为世家出身的崔琰再清楚不过,所谓的“三老”,其出身其实基本都是当地大户……
或者说,若非大户出身,一般在田里耕作的百姓也很难活到成为三老的岁数……
同时,一名邻长,最多只能担任三年,也就是一届,之后连续两届不得当选……
天才!
绝对是天才!
所以刘邈现在的做法,并非不敬老人,反而不如说是废除了少数贵族老人的权柄,将其霸占的资源给匀出来,赡养更多平民老者。
“老者有多养……刘邈当年在襄阳城外立下的誓言,竟然真的开始一步一步实现了。”
同时,崔琰对新的“三长制”选拔也是感到极为新奇。
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
凡此三长,基本就能够将基层大小事务统揽。
如此,不就彻底摆脱了地方上一家独大的形势?
毕竟,若是你不当人,那三年后,谁能保证下一届三长会不会报复回去?
人有了忌惮和顾虑,做事就不会毫无底线。
《周礼·小司寇》条:“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日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以往国家有大事,国君都是需要召集国人,与他们共同商议才能决定的。
比如《左传》记载:僖公十八年,冬季,邢人、狄人攻击卫国,包围了菟圃。卫文公想把国君的位子让给他人。在国人大会上,卫文公说:“如果谁能治理好卫国,我甘愿追随他。”但是国人否决卫文公让国的提议,决定在訾娄列阵迎战。狄人的军队觉得无机可乘就退了回去。
传闻周厉王当年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惹得国人怨声载道,最终愤怒的国人发起暴动,将周厉王流放到彘。之后宗周无主,国人便推举周公和召公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还有在春秋时其实颇为流行的“国人大会”。
《地官司徒·大司徒之职》条:“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
第536章 大汉要完! (第2/3页)
可取而代之的,是每月由官府支出的“养老”钱。
这些钱或许不足以让一个人大富大贵,但若只是保证温饱,却完全是绰绰有余。
而且不管老人以前是什么身份,无论是官吏还是农户,其钱数都为统一数目,不存在厚此薄彼。
相比三长,这样无疑更为精细,同时也避免了基层的做大。
更令崔琰惊奇的是其方式。
例如选邻长,则必须是五家成年男子共同投票,票数最高者当选。
阅读朕,都是为了大汉!最新章节 请关注舞文小说网(www.wushuzw.inf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