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根据李逸尘描述的“滑轮组”概念,简化设计出一种便携式的绳索提升工具,便于兵士攀爬或拖曳重物。
他甚至用边角料捣鼓出一个小巧的多功能铁扣,结合了撬、扳、凿等多种功能,虽粗糙,却已初具现代多功能战术工具的雏形。
李逸尘看着这些带着明显手工痕迹,却蕴含着实用智慧的“小发明”,心中感慨。
他并未直接给出图纸,只是提供了思路和原理,赵小满却能凭借其对材料和工艺的熟悉,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件。
这或许比直接复制超越时代的武器,更适合当前的大唐。
“俺明白了!还有您说的那个……嗯,‘摩擦力’?锹头磨得光滑,或者沾点水,是不是也能省力?”
“可自行尝试,对比验证。”
李逸尘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自己去探索。
训练内容与寻常府兵截然不同。
没有大规模的军阵演练,更多的是个人技艺的打磨和小队配合的默契。
负重越野、潜行匿踪、攀爬越障、野外辨识方向与寻找水源、甚至是简单的伤口包扎和毒物辨识。
李逸尘还特意编写了几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还有李逸尘特意为他准备的沙盘,用于演算和画图。
“恩师,您上次讲的这个‘杠杆之力’,俺回去想了很久。”
赵小满抬起头,眼中闪烁着专注的光芒。
赵小满盯着沙盘,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比划着。
“减小……减小重臂?就像把支点靠近要撬的那个大石头?”
“正是。”李逸尘肯定道。
与此同时,东宫深处,一片被严密隔绝的校场上。
李承乾裹着厚厚的裘袍,站在寒风里,他的面前,站着五十名精悍的士卒。
这些人是窦静和杜正伦秘密从东宫卫士以及部分忠诚可靠的边军后代中遴选出来的,背景干净,家世清白,且对太子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
负责日常操练的是一名沉默寡言、脸上带疤的东宫旅帅,名叫陈镇,曾是陇西边防的老兵,经验丰富。
但真正的训练大纲,则来自李逸尘那份被李承乾珍藏的“奇兵要则”。
之前的怯懦在探讨这些他真正感兴趣的学问时,消散了大半。
“俺觉得,弩臂其实也算一种杠杆?脚蹬的位置是力点,弩臂本身是杆,勾住弓弦的地方是重点?只是这杆是弯的……”
李逸尘微微颔首,内心有些赞许。
这孩子确实天分极高,能将他讲授的抽象原理与熟悉的实物联系起来。
“你能作此想,很好。弩臂受力复杂,并非简单杠杆,但其省力之理,确有相通之处。”
“此理亦可应用于他处。譬如,我让你思索的,兵士单兵掘土筑营,何种工具可更省力?”
“并非一味将锹柄加长,或许可在锹头形状、入土角度上着手,减少泥土附着,亦是在减少‘重臂’之效。”
赵小满恍然大悟,急忙在沙盘上划拉起来,记录下这瞬间的灵感。
他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武器和野外用具的改良上。
在李逸尘“便于携带”、“坚固耐用”、“一物多用”的指引下,赵小满那源于生活和劳作的巧思被彻底激发。
他改进了军中常用的短柄手斧,调整了斧刃角度和配重,使其劈砍效率更高,并在斧背增加了破甲锥的功能。
他深知,对于赵小满这样的实践型人才,亲手验证得来的知识,远比灌输更为牢固。
这个月的时间里,赵小满几乎将所有的工余时间都耗在了李逸尘这间小小的书房兼工坊里。
学习李逸尘用浅显语言解释的力学、几何学基础概念。
第181章 郑国公,薨了。 (第1/3页)
时光匆匆流逝。
李逸尘的宅邸内,炭盆烧得正旺,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赵小满跪坐在一张粗糙的木案前,案上摆放着几件奇形怪状的铁器和木器零件。
“你不必纠结于名词,重在理解其力之传递与转换。”
他拿起一块木炭,在沙盘上画出一个简单的杠杆示意图。
“你看,若欲用最小的力,撬动最重的物,除了加长力臂,还有何法?”
阅读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舞文小说网(www.wushuzw.inf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