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兑付?契约写得明明白白,三年期,如何能提前?”
“他们当朝廷是开柜坊的,随存随取吗?”
“他们自然不敢明说。”窦静道。
“只是这种观望和恐慌的情绪若持续蔓延,恐对债券信誉不利,甚至可能影响朝廷信誉。”
李承乾沉默了片刻,手指敲击着案几。
恐慌如同无声的瘟疫,在持有债券的阶层中扩散。
他们忽然发现,这张原本被视为可以生金蛋的凭据,似乎变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想抛售,却找不到足够的接盘者。
“朝廷按契约行事,问心无愧。”
“至于想换东宫债券?哼!以后再说吧!”
“是。”窦静应道,心中却并不完全乐观。
金融市场,很多时候并非完全理性,恐慌本身,就足以摧毁信用。
窦静退下后,李承乾独自沉思。
他唤来内侍。
“去请李司仪郎,孤有事相商。”
他需要听听先生的看法,无论是关于贞观卷的波动,还是关于这愈发复杂的朝局。
宴席间的气氛微微凝滞。
众人心照不宣。
当初抢购债券,一是迫于皇帝和太子的压力,二是看好其短期获利前景,想着囤积居奇,待价而沽。
“问了几家相熟的柜坊,他们如今对这债券也颇为谨慎,言道需看明年开春后局势而定。”
“朝廷若真对高句丽大举用兵,这五十万贯恐怕只是开始!”
“届时国库空虚,拿什么来给我们付息?”
他想起李逸尘关于“信用”和“锚定”的论述。
贞观券的信用,锚定的是朝廷的威信。
如今,战争的阴影,正在动摇这个锚。
李承乾点了点头。
“孤知道了。你继续留意市面动向,若有异常,随时来报。至于那些世家……他们既然当初选择了购买,如今便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然而,朝廷可能对高句丽用兵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原本有意接手的豪商和中小世家都开始观望。
战争就是个无底洞,谁知道朝廷会不会为了军费,做出些什么?
这债券的兑付风险,无形中增加了。
“或许……只是年关将近,银根紧缩所致。”
有人试图缓和气氛。
魏征去世,朝堂失去了一位重量级的平衡者。
债券市场出现波动,反映出民间对朝廷财政和战争潜力的担忧。
高句丽那边,“疲敌”之策正在秘密进行,效果尚未可知。
贞观十七年的开端,长安城的氛围,确实透着一股诡异的平静。
表面上是节日的筹备和对功臣的哀悼,底下却是各种力量的重新权衡与暗自躁动。
“唉,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
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东宫的债券依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至于在民间一贯钱面值的债券已成为了通用货币了。
显德殿内,窦静面带忧色地向李承乾禀报。
“殿下,近日臣留意到,市面上关于债券的流言颇多。几家大柜坊似乎都在暗中收紧对‘贞观券’的质押借贷,一些世家也开始私下打听,是否有途径可以……提前兑付或者换成东宫债券。”
李承乾刚从校场观看“奇兵”训练回来,脸上还带着一丝运动后的红晕,闻言眉头微蹙。
留在手里,又担心血本无归。
一种被套牢的窒息感,让这个正月变得格外难熬。
这种情绪自然也传到了东宫。
第181章 郑国公,薨了。 (第3/3页)
淡淡道:“王兄多虑了吧?朝廷信誉,岂会因边事而废?”
他话虽如此,眼神却闪烁了一下。
另一人压低声音:“话虽如此,可这债券……压在手里也快几个月了。当初想着周转数月便出手,如今这市面上,接盘的人似乎……不多啊。”
但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迅速生根发芽。
随后几日,类似的对话在各大世家的书房、茶肆的雅间里,以不同的形式重复着。
“打听过了吗?市面上真的没人愿意接手?”
阅读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舞文小说网(www.wushuzw.inf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