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
不仅组织,一般民众,也对这种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少数人利益的价值观,欢迎之至。牺牲的,只是少数人,多数人和组织都是既得利益者。人性中,即有善良、纯真的一面,也有自私、冷漠的一面。我又想起了赖宁,小学的时候,他“牺牲”了。于是赖宁成了楷模,我记得我的小学校长亲自给我们讲课,号召我们学习赖宁。对于这个傻孩子,我是三分敬重,三分可怜(不是同情),四分的不理解。人人都希望赖宁、向秀丽这些“英雄”多一些。因为这种“英雄”越多,人们得到的利益就越多。口头上,都无比尊敬这些“英雄”,整天向他们学习;内心深处,又有多少人把他们当成二货?只是成熟稳重的人都不会把这种想法真正说出来而已。(这里申明一下,因为赖宁、向秀丽是为了抢救所谓的“国家财产”而“牺牲”的,所以我颇有些不以为然,对于那些拯救他人生命而牺牲的真正的勇士,我向来是极推崇的。生命的价值,在我看来,远大于所谓的“国家财产”、组织利益。)
所以,我看《拯救大兵瑞恩》时,很有些感触,我猜中国可能拍不出这种片子来,因为没有这种社会环境。但是,在看了《士兵突击》后,我发现我错了,因为有一种精神,叫“不抛弃、不放弃”,中国也有,我着实被感动了一回。
上面跑题了七段,约1300余字,现在回归主题,其实《盛唐烟云》中,第二卷的主要线索也说的是杨国忠为了保住杨玉环和寿王的私情秘密,而对王洵等人杀人灭口。还有文中对哥舒翰这样的庸将用将士的生命换取功勋的作法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可见,酒徒先生也是和我有些相同看法的。
我对《盛唐烟云》中的李白形象是个打了鸡血的文人、豪客印象而已。酒徒先生对李白下的笔墨不少,但窃以为没有用在点子上。李白对戏剧冲突的构成,对主角王洵的影响和衬托,都并不明显。
高适,在私放王洵那一桥段中,其内心世界中对功名的向往,与朋友之义的不断冲突,不得不说,入木三分。
宇文至还算有血有肉,有立体感,但是唐氏兄弟等几个,就有些脸谱化的纯龙套的感觉了。而且,宇文至的心理刻画,也不多,更多是其兄弟不和等事件的不断叙述,人物形象始终停留在表层。个见:就宇文至这样的重要的小弟式人物,应该有剖析杨玉遥心理世界那样的劲头才行。
以下,谈谈我对《盛唐烟云》不满意的地方。
在第一卷,除了第一章给我带来惊艳之感外,第二章到第六章约二十万字左右的篇幅里,我读得很沉闷。看这五章的过程中,如果《盛唐烟云》不是酒徒先生的作品,我会有至少三次想放弃这本书。《家园》、《开国功贼》看过来,对酒徒式慢热,多少有些习惯了。
在文中,第一卷第一章有两句话,“先被宇文小子骗,然后打架冲撞了虢国夫人的马车。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来到锦华楼寻个乐子,白荇芷又被别人抢先一步包了场子。”就这两句话,酒徒先生写了好几万字之多。说个不好的比喻,这些,还不如看电视里的肥皂历史剧,视频的对感官的冲击要大得多。
简单的说,我觉得第一卷的戏剧冲突,安排得不足,没有紧迫感,没有出色的悬念。到了第二卷,压抑感才消失,仿佛拔开云雾见阳光一样。虽然我知道第一卷是为更多后面的故事做铺垫,打基础,但是,总觉得有些过于雍肿了。
第一卷第二章里提到:“张巡当年之所以能外放补了清河县令的缺,胡国公府在背后出力甚多。”虽然真实的历史上,唐代的科举制度及相关升迁体系不如宋代那么成熟,走权贵的路线快捷升迁是常态。但是,张巡既然是大书特书的英雄人物,以清廉正直闻名,安排这个桥段,是否合适?
《明》、《指南录》还是网络历史小说中的常见套路,但从《家园》开始,《开国功贼》、《盛唐烟云》让我感觉越来越来像传统历史小说,没有穿越,没有金手指,没有种田流。或者《隋唐》三部曲本身可能就已经属于传统小说那种性质了。很像我读二月河《雍正皇帝》、姚雪垠《李自成》的感觉。
但是,我觉得酒徒先生可以走得更远。《雍正皇帝》为皇权唱赞歌,《李自成》为贼寇涂脂抹粉,不如《指南录》、隋唐三部曲给人带来的铁骨铮铮的感觉。在中国仍然不够富强的今天,在中国人在国际上实际地位并不高的今天,读者对酒徒小说中乱世的那种普通小民被侵犯、被剥夺、被侮辱的感觉是身临其境的。对文天祥、王洵式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人物,读者很有代入感。
《盛唐烟云》才进行到一小半,祝《盛唐烟云》在安史之乱的华夏天崩地裂时代开出更绚丽的篇章!
崩裂前的盛世画卷——盛唐烟云读后感 (第3/3页)
该由他守护的百姓。
《新唐书》中那位首先被张巡吃掉的小妾,我印象太深刻了。谁委身给张巡这种家伙,都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中国,一直有种最奇怪的价值观。这种谬论认为: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无论这些被牺牲的人愿意或不愿意。我想起了《集结号》,里面作为弃卒的军人们。但是,雎阳城的三万冤魂,比弃卒们还要惨、冤得多,因为至少弃卒们是军人,至少弃卒们不被人当成粮食。有为张巡辩护的声音会这么说:叛军破城之后,也会屠城。我想说,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即使是历史上最爱屠城的13世纪蒙古军队,也不是每战必屠城。即使是真屠城了,也比被吃掉,相对来说要幸福一些吧?(当然,攻城的叛军一方,也是吃人的共犯。)(至于外国有没有流行这种价值观,我不清楚,也不打算去了解,因为是和我、我身边的朋友无关的事情。)
还有同是在第一卷第二章中,“而今晚,雷万春却发现,权力不但能实现个人的抱负,更大的好处是你到了一定位置,就可以无视这世界上很多规则,无论是明面上的规则还是桌子底下那些见不到光的规则,向来是约束普通人,对于到达了一定高度的上位者而言,无异于废纸一张。”我并不是反对酒徒先生发这种人生感悟,但是,借雷万春这样一个书中的江湖豪侠的身份说出,是否合适?由张巡或王洵的口中说出,是否更好些?
很多读者朋友说这种“乱撒狗血”是酒徒先生的文青气。我觉得,“文青”一词不足以形容,酒徒先生是个有独立思想、正直人格的不凡人物,酒徒先生的小说,是为了宏扬他心中的道,小说本身可能只是一个道具而已。所以,借人物口中说出来的人生感慨,绝不是所谓的“狗血”,而酒徒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部分。酒徒先生和网络小说界的大部分写手,是为了赚取稿费是不相同的。
李白,是个道家人物,《盛唐烟云》中完全没有写出飘逸离尘的神韵。反而不如后来给哥舒翰做幕僚的高适那么丰满。
阅读盛唐烟云最新章节 请关注舞文小说网(www.wushuzw.info)



